倔强的父亲
王剑波
父亲是个要强的人,同时又很倔强,今年他78岁了,每当想起他自强不息的创业经历和不畏强权的个性时,我都不免肃然起敬。
当年,姨父称父亲是“邓小平”式的人物,主要基于父亲个子小、能抓钱、会算计,再有就是有主见,敢抗上,不惧硬。刚分田到户时,父亲在家开起烧酒作坊,既当师傅,又当经理,里外一把手。他精打细算,经常步行10多公里到一个小站乘火车去哈尔滨市购买糖化酶。十多岁的我经常同父亲前去,回来下火车时已是黄昏,夏天恰好能赶上摆渡,冬天走到中途就黑天了,我们踩着厚厚的雪,到家早已是掌灯时分。我读高二时,母亲患病去世,父亲没有颓废,带着我们兄妹四个过日子。几年后,经人撮合父亲娶了老伴儿,在我们兄妹四人都结婚后,他开个小卖店,同时每天赶着毛驴车,摇起拨浪鼓走屯叫卖,后期走路费劲,在家养起貉子,起初的几年,效益不好,可父亲依然坚持了下来,有一年竟卖了四万元钱。现在,父亲小有积蓄,经常贴补生活困难的儿女,我们兄妹几乎都在老人家手里借过钱,想想老人家70多岁了,自食其力不向儿女伸手,已经是很伟大了。
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。上世纪60年代,爷爷不幸去世,奶奶拉扯着七个儿女艰难生活。父亲20岁那年,便当起了30余人口的大家长,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难题,还改变了在屯里受人欺负的命运。父亲早年当过生产队长,因为工作认真,嘴黑不留情面,有时得罪人。对大队不合理的摊派,出于为群众着想,也敢于抵制。卸任队长后生产队开酒坊,父亲做上了经理,经常出外办事。父亲头脑清晰,能说会道,总能把事情办成,所以村里人都说父亲厉害,到哪里办事都不吃亏。父亲也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起他那些“光辉事迹”,懵懂中的我,像崇拜英雄一样敬重父亲。
父亲一生刚强,没有受过屈辱。他天天看电视,了解国家大事,研究政策,常常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。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愤愤不平,非要理论出个是非不可。尽管做儿女的都好言相劝,可他还是改不掉这一习惯,弄得我们父子险些断绝关系。有一年,镇上一个有头脸的“名士”以索要欠款之名承包了父亲所在的生产小组十几公顷的机动地,群众不答应怂恿父亲出面。家家拿路费,父亲和另外四名群众代表,往返镇上和市里告了半年,最后法院开庭收回了组里外包的机动地,状告赢了,父亲俨然成了村民眼里的“大英雄”。
细一想,父亲七老八十,不好好颐养天年,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讨说法,这是为啥呢?联想他所处的环境,偶尔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,他之所以站出来发声,无非就是讨个公平正义,这样一想,为他担心不已的心也便释然了。
信息公告